被檢舉後,怎麼跟衛生局溝通?診所網路醫療廣告應對SOP與溝通話術
當社群或搜尋平台的醫療廣告被檢舉、衛生局來函要求說明時,第一時間應如何止血、保全證據並統一口徑?本文整合實務流程與常見作法,提供可直接套用的SOP、溝通話術、書面回覆架構與矯正計畫範本,協助診所降低風險、縮短處理時間。
Leo
• Aidea:Med 診所轉型顧問
本篇整合顧問實務與衛生局常見作業,提供可直接複製的SOP、話術與書面範本。
適用對象與前置準備
適用對象
在這篇指南中,我們面向已經投放或經營社群與搜尋內容的診所與醫療機構,尤其是剛收到民眾檢舉、平台移除通知或衛生局來函的團隊;同時,也適合希望建立「先防後應」合規流程與話術庫的經營者閱讀。
前置準備(建議先就緒的材料)
在展開處置前,請先準備完整證據與內控素材:爭議貼文或廣告的截圖、連結與原檔(含上線時間);內容產製流程與審查紀錄(若有);涉及 BA 照或可識別特徵時的患者影像授權樣板與已簽核檔;近三個月社群、官網與廣告帳戶的貼文清單及變更紀錄;以及對外聯絡窗口名單(法遵、行銷、負責醫師、行政)。
第一時間處置 SOP(收到檢舉或衛生局來函)
在最初的十分鐘,請先把散落的資訊穩定下來。把貼文或廣告的畫面完整截下,保留時間、平台、連結與留言,並把原始素材下載到安全的位置。之後,暫時將爭議內容隱藏或下架,避免持續擴散,同時保留原始檔案於內部以備查驗。接著,建立一個能夠追蹤進度與責任的事件編號,指派對外窗口與處理時程,統一接下來的回應口徑。
當天不要只「刪文」就結束。你需要為每個素材建立可回溯的證據鏈:貼文版本、誰在何時改了什麼、是否經過審查簽核。這些都會影響承辦人對你「有無內控」的評價。
在二十四小時之內,團隊需要把焦點放在三件事:其一,比對法規,釐清是否涉及《醫療法》第 85、86 或 87 條的要件,例如是否有招攬意圖、誇張不實或療效保證的表述;其二,若素材包含 BA 照或可辨識特徵,立即確認患者的書面授權是否完備,遮蔽與用途是否載明;其三,擬定矯正方案,包含文案修正、圖片替換與聲明語補充,並同步檢討內部流程,修補審查與版本控管的缺口。
常見的誤區,是把刪文當作全部的答案。沒有存證的下架,無法在之後的書面回覆中說清楚來龍去脈;相信「已下架因此免責」,往往忽略了事實認定與影響範圍的評估;而讓多個窗口同時對外聯繫,則很容易在關鍵細節上前後不一,徒增說明難度。
衛生局通知類型與時程
常見公文類型
- 限期改正通知:要求補正/下架,回覆改善計畫;常見期限 7–14 天。
- 陳述意見/到場說明通知:說明事實與原因、提出佐證與矯正承諾。
- 裁處/罰鍰書:認定違規並裁罰,可附上改善計畫與後續覆核訴求。
法規快覽與跨法規風險
除《醫療法》之外,還需注意:
- 醫療法 第85條:醫療廣告以機構基本資訊為主,並不得以不正當方式招攬病人,亦不得包含虛偽、誇張、不實或引人誤解之內容,避免使用如「保證、根治、完全」等絕對性字眼。參考:醫療法(條文檢索)
- 公平交易法:禁止虛偽不實或引人錯誤之表示;若廣告宣稱之療效、數據或見證無法舉證,可能構成違法並受公平會裁處(如以誇大敘述導致消費者誤信之案例)。參考:公平交易法(公平會)
- 藥事法 第24條:藥物廣告不得宣稱未經核准之療效,亦不得以不當方式招徠。網頁或社群若載明醫療效能並導向聯絡或預約,即可能落入藥物/醫療廣告規範。參考:藥事法(全條);實務案例整理
- 消費者保護法 第22條:廣告屬契約內容之一部分,企業經營者應確保廣告之真實;履行義務不得低於廣告所載。參考:消費者保護法(條文)
- 公平交易法 第21條第4項:在明知或可得知為引人錯誤之廣告情形下,廣告代理業與廣告主對消費者可能負連帶損害賠償責任。參考:公平交易法(條文)
違規行為的樣態,常常從語氣就能嗅出端倪。當文案用絕對性的詞彙去暗示「一次見效、立刻年輕」,或以戲劇化的對比影像呈現保證性的結果,風險就大幅升高。若再搭配來源不明的數據、圖表或見證,甚至是選擇性呈現成果而略過限制與風險,便更容易落入引人誤解的範疇。患者或名人的見證若無法驗證、無法追溯,或以贈品、折扣交換而來,也都不宜作為宣傳依據。
要降低風險,與其用禁令綁住創意,不如回到基本功:讓每一句話都對得起事實與證據。避免最高級、比較性與保證字眼,必要時以「效果因人而異、須經醫師評估」的語氣,交代限制與條件。見證要能驗證並取得書面同意,避免用贈品或折扣換取推薦。發布前,讓法遵、專業與行銷三方一起走過一份審查表,逐項檢視授權、術語、聲明與圖片風險;發布後,務必留存素材原檔、截圖、審查與變更紀錄,讓每個版本都可被追溯。
內外部權責分工與時程(RACI)
為縮短處理週期、避免多頭窗口與說法不一致,建議明確定義角色與責任:
核心角色
- 負責人(Accountable):院長或授權代表,對外承諾與簽核
- 法遵/法務(Responsible):法規比對、書面回覆與矯正計畫撰擬
- 醫療專業審查(Consulted):主治醫師/醫療長,確保專業正確性
- 行銷/社群(Responsible):素材下架、修正、版本管控與證據保存
- 行政窗口(Informed):統一對外窗口、時程追蹤與文件送達
Day 0–1|止血與存證
由行銷/社群先下架疑義素材,同步法遵完成截圖存證並立案;行政建立事件編號與窗口。
Day 2–3|研判與修正
法遵完成要件比對與風險評級;醫療審查與行銷協作產出修正版素材與聲明語。
Day 4–6|簽核與送達
負責人簽核矯正計畫與回覆文件;行政窗口對外送達,保留掛號或電子送件憑證。
Day 7+|追蹤與教育
依承辦要求補正;將本案納入季檢與教育訓練,更新審查表與素材庫。
期限原則
多數以來文為準;若資料蒐集時間不足,先行函覆「已接獲並啟動改善,預計於X日補充完整資料」,避免逾期。
與衛生局聯繫的溝通策略與話術
與承辦人通話時,把語氣放在尊重與中立,讓對話圍繞事實,而非情緒或責任指摘。先主動說明已採取的止血與存證措施,再詢問承辦人是否有優先關注的違規焦點,以及建議補充的文件,避免在不確定的前提下重工。
你可以這樣開場:「承辦人您好,我是某某診所的法遵(或行銷)窗口。針對您來文指出的貼文,我們已先行下架並完成截圖存證,正彙整資料,預計於 X 月 X 日前送達完整改善說明。想先確認本案承辦關注的重點是否為療效保證、招攬語氣或授權要件,也請告知是否需一併提供授權書影本或修正前後對照,避免重工,謝謝指導。」
當你以中立、就事論事的語氣自我約束,承辦人也更容易把重點放在「如何改善」而非「究責」。電話後,記錄通話重點與承辦人建議,納入後續文件。
盡量避免以「只是業者規定」「大家都這樣做」作為回應,或追問「誰檢舉」。把焦點收斂在「如何修正、如何避免再犯」,會更有效率。
書面回覆(陳述意見)架構與範本
書面回覆的結構,建議以敘事方式緊扣時間與事實。先交代貼文或頁面何時上線、素材從哪裡來、是否經過內部審查、又在何時下架與存證;接著說明與法規的對照,指出哪些語句或呈現方式容易造成誤解,是否涉及《醫療法》或《公平交易法》《藥事法》《消費者保護法》的要件。面對可以改進的部分,坦率承認並說明風險緩解與防範;再具體描述矯正措施,例如修正前後的差異、改版後的聲明語、授權流程如何補強與內部教育如何落地。最後,以附件方式附上截圖、連結、授權文件節本、教育訓練與 SOP 範本,讓承辦能迅速核對。
書面回覆片段(可複製)
書面片段示例
- 事實:本案貼文於 2025/09/10 15:20 上線,內容含療程介紹與患者敘述,2025/09/24 10:05 接獲來函後即下架。
- 改善:已移除對比照,改以過程情境圖;新增「效果因人而異、經醫師評估」聲明;補強書面授權與用途載明。
- 內控:建立內容審查表與雙簽流程(法遵/醫師),每季教育訓練與抽查。
常見情境重演:從失分到補救的轉折
在社群平台上,當文案寫下「打完這一針,眼袋不見了」並附上鮮明的術前術後對比,畫面乍看有說服力,實際上卻同時踩中了多個風險點:誇張與保證語氣、以影像強化單一定論、可能涉及未核准療效的暗示。面對這類內容,最務實的補救是立刻下架並完成存證,改以就診體驗的敘事搭配醫師專業的中性說明,並在文字裡清楚標註個別差異與評估流程。同時,把影像與文案納入雙簽制度,列入敏感詞黑名單,讓日後的每一次發佈都能被制度保護。
在網站的療程頁上,只留下「恢復快、效果佳」的輕盈語氣,看似友善,卻可能因為欠缺禁忌症、適用條件或術後照護而被認定為隱瞞風險。修正時,請把風險、限制與替代方案一併補上,並以醫師評估導向的語句協助讀者理解個別差異。更長遠的做法,是把「風險/限制」設定為服務頁改版的必填欄,沒有填寫就不能上線。
矯正計畫時間軸(對外承諾)
Day 0–1|下架與存證
完成下架與截圖存證,內部開案與窗口指派。
Day 2–3|版面與話術修正
完成素材替換、聲明語補充、內部審查與簽核。
Day 4–6|送達改善報告
提供修正前後對照、授權文件節本、SOP 與教育紀錄。
Day 7+|持續追蹤
依承辦建議補正,建立季度稽核與點檢機制。
KOL 合作與抽獎活動的兩個高風險點
高風險 1:KOL 醫療療程心得
避免「療效保證/一次見效」語氣;以「個人感受」+「醫師評估」的雙軌呈現;揭露合作與贊助關係。
高風險 2:抽獎/贈品換互動
以「醫療行為換贈品/折扣」易構成誘導消費;若為健康教育互動,避免直接導向就醫或療程優惠。
常見「可以改成怎樣」?(前後對照)
❌ 原文
「一次見效,立刻年輕 10 歲!」
✅ 修正
「治療方式與恢復時間因個人體質不同,將由醫師評估後提供建議;本文分享單一個案經驗,效果因人而異。」
檢附附件建議清單
在整理附件時,請把核心證據與內控證明放在同一套脈絡裡:先附上爭議內容的截圖與連結,標註時間戳與平台,再放入原始素材檔;接著提供患者書面授權(遮蔽個資),明確記載用途、平台與期間;最後呈現修正前後的對照與聲明語的差異,並附上內部內容審查表、雙簽紀錄與教育訓練簽到。承辦人在一份文件內看到「事實—修正—制度」的連動,會更容易理解你們正在讓問題變得更可控。
延伸閱讀與外部參考
- 醫療法(第85、86、87條)
- 衛生福利部|醫療機構網路資訊管理與廣告規範
-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|裁罰案例與公告
- 對比BA照怎麼放才不違法?(合規三步驟)
- 牙科醫療廣告規範與常見違規解析
- 醫療廣告合規與內容審查顧問
常見問題(FAQ)
被檢舉後的 5 個關鍵提問
Q1:已下架就不會被罰了嗎?
不一定。是否裁處取決於違規事實是否成立與影響範圍。下架是止血;仍需補正與說明。
Q2:可以請代理商或顧問代為溝通嗎?
可由代理人協助準備資料與草擬說明,但對外窗口建議由診所授權代表,確保責任與承諾一致。
Q3:需要親自到場嗎?
依來文要求而定。若可書面陳述,務必一次補足證據與矯正計畫;若需到場,先電話確認重點文件。
Q4:加上「效果因人而異」就一定安全嗎?
不是。若仍以戲劇化方式暗示保證或招攬,就算加註聲明也可能被認定違規。
Q5:處理完要不要公告說明?
視規模與風險評估。若已引發公眾討論,建議以中性聲明公告「已完成修正與內控改善」。
文章標籤
相關文章
探索更多相關的醫療行銷和診所經營內容


